清洗需求
明确清洗对象:了解需要清洗的工件类型、形状、尺寸和数量等。例如,小型精密零件(如电子元器件、机械零件等)对清洗的精细度要求较高;大型零部件(如汽车发动机缸体等)则需要清洗机有足够大的容纳空间。
确定污染物性质:分析工件表面的污染物种类(如油污、油脂、蜡质、锈迹、积碳、粉尘等)、附着程度和数量。不同的污染物需要不同的清洗方式和清洗剂来去除。例如,对于油污较重的工件,需要选择具有较强脱脂能力的清洗剂和与之匹配的清洗机功率。
清洗效果
频率选择:超声波清洗机的频率通常在20kHz-130kHz之间。低频(20-40kHz)适用于大颗粒污垢的清洗以及表面较粗糙、质地较硬的工件,因为低频时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强烈,能够产生较大的冲击力,有效去除顽固污垢;高频(80kHz及以上)则更适合清洗精密、表面光洁的工件,高频超声波的空化泡小而密集,对工件表面的损伤小,能实现精细清洗。
功率密度:功率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超声功率,一般来说,功率密度越高,清洗效果越好,但过高的功率密度可能会对工件表面造成损伤。对于污垢较轻、质地较软或表面敏感的工件,应选择较低的功率密度;对于污垢严重、质地坚硬的工件,可以适当提高功率密度。
设备性能
清洗槽材质:常见的清洗槽材质有不锈钢,其具有耐腐蚀性强、强度高、易于清洁等优点。可靠的不锈钢材质能够保证清洗槽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。
加热功能:某些情况下,加热可以提高清洗剂的活性和污垢的溶解度,增强清洗效果。如果清洗任务需要加热,要关注清洗机的加热方式(如电加热管加热等)、加热均匀性和温度控制精度。一般来说,温度控制范围在常温-80℃较为常见,可根据具体清洗需求选择合适的加热温度。
槽体结构:根据清洗工件的形状和清洗工艺要求,选择合适的槽体结构。单槽式清洗机结构简单,适用于单一工序的清洗;多槽式清洗机可以实现预清洗、主清洗、漂洗、干燥等多个工序的连续操作,提高清洗效率和质量;通过式清洗机则适合大批量、连续生产的清洗需求,工件可以通过输送装置连续通过清洗槽。